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财务公开>>正文

2016年部门预算公开资料(二)——学院2016年工作任务及目标

2016年03月16日 18:06  点击:[]

2016年是“十三五”发展规划启动年,也是加强内涵建设的提速年。2016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全国、全省职教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内涵建设、提升质量为核心,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名校、人才强校、改革兴校、开放办校和依法治校,以召开首届党代会和启动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为契机,着力探索构建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流的专业发展体系、一流的人才和人事管理体系、一流的支撑和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高职名校建设。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落实学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精神,制定实施改革措施和实施方案,落实责任、明确要求和时间。全面推进“四位一体”人才培养工作,深化课程、教学、考评、质量监控和组织实施体系改革。出台实施管理办法,将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学生管理全过程。以水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为引领,做好三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启动1个国家教学资源库、16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院级教学资源库建设全面覆盖学院优势特色专业。积极探索推行学分制改革,建立以学分为导向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制度;分类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实施分类教学,积极探索分层教学试点工作。做好建工国际班的教学工作,在机电、旅管等专业开设对外就业学生的英语强化班,提升国际就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2.开展专业课程建设和混合式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对接职业标准,深化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启动14个国家精品资源在线课程建设工作、55个省级精品在线课程建设工作。按照“实用、够用”原则,合并、精减课程设置,优化课程内容。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鼓励编写个性化教材和教案。以教学信息化为引领,以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项目为依托,启动网络课程建设工作。建设课程网站、个人空间和学习平台,推进基于优质教学资源利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开展基础课、思政课、体育课等通识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

3.强化实践教学,深入开展学生技能竞赛活动。加大实验实习经费投入力度,确保实验实训开出率和开出质量,提高实验实训设备、实验室利用率。切实加强顶岗实习管理,严格执行2.5+0.5教学安排,确保校内教学任务完成和校外顶岗实习质量。按照“以赛促教、以赛促训”的要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争取竞赛成绩新突破。

4. 深化教育教学研究和综合改革项目的推进工作,争取标志性成果。组织开展思想大讨论,确保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做好教改课题和项目的申报组织工作,积极申报“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编写任务。建立立项课题的团队协作机制、专家辅导机制和组织协调机制,推进教改项目团队研究和成果孵化。

5.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培养师生高雅生活情趣和健康生活习惯。做好“三自主”体育专项课试点工作。加强体育代表队的训练管理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依据体育教学目标,适应学生特点和学院现状,针对“四位一体”人才培养工作,开展体育课教学组织模式改革和运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二、优化专业布局,协调推进专业建设

6. 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依据专业自评检查诊断结果,按照适应发展、对接需求,大类发展、突出优势,强化特色、做亮品牌的思路,对现有专业数量进行压缩、优化结构、合理布局。按照20个左右的一流专业、20个左右的特色专业和20个左右的标准专业的框架布局,做好专业定位,充实专业内涵。合并细分专业,精准开发新兴专业,优化调整专业数量和结构。

7.突出办学特色和优势,加快一流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启动20个骨干专业建设工作、20个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突出优势专业建设,优化规模,强化条件,增强行业交流和话语权;深化特色专业建设,深化内涵;加大师资、实训等基础条件建设,促进标准专业发展。建成教学信息化平台,启动中央电教馆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项目,推进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加强在线网络课程资源建设。

8.推进专业改革,提升建设水平。制定专业建设标准。按照“固优、强特、扶需”原则,加大专业建设投入。改善实训条件,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支持紧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社会认可度高的骨干专业建设。办好联办本科专业。依托教育部创新行动计划和省级一流专业特色专业计划,全面启动5个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工作、7个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中心建设工作、6个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在7个专业启动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工作。继续办好4个联办本科专业。

三、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切实加强队伍建设

9.推进一流教学团队建设。制定人才强校战略实施意见;建立健全教师发展工作制度;分步骤落实“十三五” 规划师资队伍建设任务;加大专业教师实践锻炼和培训基地工作力度;做好教师招聘,出台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办法;建立兼职教师补充和淘汰机制;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10. 探索一流人事体系构建。全面统筹管理、教辅及工勤三支队伍协调发展;探索建立教师、干部量化考核方案,改革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探索改进职工年度考核、教师职称评审和工人技术等级评聘办法。

11.做好劳资与社保工作。全面落实人员及工资实名制管理制度;制定养老保险结转方案,推进医疗、医保制度改革。完成医疗保险向社会结转工作。

四、巩固百县千企工程成果,深化合作办学

12.深化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夯实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扩大紧密合作型企业数量和范围,夯实“校、政、行、企”协同育人平台。各专业类群要深化与规模大、社会责任感强、技术先进、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深化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技术研发等合作。支持与规模以上企业深度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面向企业的创新需求,依托重点专业(群),校企共建研发机构。

13.推进集团化办学,探索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完善杨凌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组织结构,召开第二届理事会,吸纳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企事业单位加入集团,探索集团内部产权制度改革和利益共享机制建设,提升集团内部聚集能力。进一步调动分院、专业积极性,做大、做强、做实企业冠名班、订单培养、共享性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着力抓好全省农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全省水利职工培训中心建设,推进中水学院、陕建学院、用友新道学院、中兴通讯学院、洛川苹果学院、富平职业农民培育学院等校政、校企联办学院各项改革。

14.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紧跟企业发展,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拓展、完善、推广示范建设中形成的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持续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

五、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15.力争新增科研项目8-10项,新增科研经费100万元以上;加强各级各类在研项目的实施检查、督促和指导,健全规范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安排落实2016年社会服务项目计划任务及组织实施。

16.继续做好以彬县、凤县、杨凌为重点的8个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建设;做好太白县“两联一包”包村扶贫工作;推进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申报和提升工作,年度新增2-3个新建基地项目,新增2-3个基地提升项目,并推进2-3个基地完成进入示范区远程监测体系。新增2-3个县级职业农民培育学院。

17.做好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继续教育招生200人;做好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培育、中高职校长培训等培训工作;做好高职教师培训基地申报、建设和年度培训工作。

六、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8.系统设计并组织实施学生教育。深化实践育人成果;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健全完善8个素质教育中心,以活动、讲座和选修课形式丰富素质教育;深化以十大节庆主题教育为载体的传统文化教育,广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积极推进书画讲堂及培训活动。

19.探索学生管理新模式。扎实开展行为养成教育,找准切入点,寻找突破口,一点带面,常抓不懈;切实提高辅导员队伍建设水平;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学生公寓精细化、亲情化管理;发挥学生年度评优与学生资助的导向作用;探索以奖助贷为载体的爱校、感恩和学风教育。

20.加强招生宣传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优化招生简章与宣传方案,确保完成6300名招生计划;巩固生源基地建设成果;探索专业平衡录取办法,促进招生计划与专业发展协调。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培训,提高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服务水平。改进招聘会形式,积极举办专场招聘会;开辟就业市场,建设就业基地。成立一批校友集中城市校友会。

21.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健全体制机制,出台实施促进管理办法,全面启动创新创业教育工程。出台创新创业工作方案,注重“双创”指导教师的培养,探索“双创”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新路径。统筹校内外资源,设立学生“双创”基金,建设三个“双创”园区,分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促进“两创”教育的全覆盖、全参与。发挥校友创业联盟成员作用,举办毕业生创业报告会。

七、重视外事服务与国际交流,拓展国际事业

22. 加强与国外友好合作院校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开展职业教育课程引进项目,做好专业教师的训准备及引进专业课程内容的对接工作。

23.继续做好土木工程国际班教学管理工作,适时推进开办商务类、现代农业类、建筑类国际班。
24.推介、探索国外学历项目和学生海外实习项目;做好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合作项目。

八、强化依法治校,完善现代大学管理

25.加强治理结构和管理能力建设,严格依法依规办事。推进专项规划与二级分院规划编制,制定规划实施、考核方案。围绕“一章八制”,进一步做好制度清理与建设。调整机构和干部,清理议事协调机构,明晰职能类型和职责界限。开展管理和业务知识系列培训。加大重点工作督办力度,探索改进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考核办法。加强信息公开和院务公开,健全部门决策与制度执行监督机制,切实提升执行力。依托数据融合和信息化校园建设成果,加快管理服务现代化进程。

26.强化预算管理与考核,实施“提速增效行动”计划,进一步下放二级分院财务审批,实行放管结合,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强化会计基础工作的标准化和制度化建设,建立财务支出定期通报制度;加强教学、基建项目的财务核算工作;强化财务内部的监控和日常管理。

27.狠抓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改制度;强化责任感,落实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承诺制;认真做好饮食和医疗服务工作;加强车辆安全运行管理。

28.做好离退休职工服务工作。开展送温暖活动,实施知情计划,做好回乡外地职工探望慰问;实施知心计划,定期通报学院建设发展情况,切实关心解决退休职工的精神和健康困扰;实施知情计划,了解高龄老同志的生活、学习、精神需求及有关信息,及时、准确做好服务工作。

九、加强基础支撑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和师生幸福指数

29.修订校园建设规划,重点完成南校区原二中地带的规划建设工作,谋划推进新校区建设,提出可行性方案。加快学生公寓楼等基建工程建设。按照专业大类发展需求,着力做好实训条件建设与资源共享工作。实施药物与化工分院厂房改造、建工分院实训基地等改扩建及维修工程。启动农林专业协同创新实训中心项目。改善西校区体育运动场设施。做好发改委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农林专业协同创新实训中心的立项落地工作。

30.加强资产管理,积极做好2015年政府采购招标的仪器设备安装及验收工作,2016年实验仪器设备采购工作,做好大型设备日常管理维护及资产年报工作。做好废旧设备的报减清理工作,进一步优化条件建设空间。继续创造条件改善教师办公条件。

31. 加强图书信息与网络建设。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落实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扩大流量、建成云平台、实现无线全院覆盖;启动数字校园建设与数据融合工作,基本建成信息化校园;完成数字资源和学习平台建设工作。调整优化纸质图书与电子资源的结构,进一步丰富馆藏,采取各种促进措施,促进优质图书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加大图书馆环境改革,提升优质服务,吸引师生进馆学习。

32.落实校园民生十件事,改善师生生活学习工作条件。实现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化,为职工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实现办公区域空调全覆盖,办公设备配置到位;提高职工体检补贴标准,实行45岁以上职工一年一体检制度;改造三校区职工活动室,改善职工健身服务条件;分批分次为教师配置笔记本电脑;接通城市供水管网,师生使用优质水源;职工收入提高8-10%。为学生购买校方责任险;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2016级起,为新生免费配发公寓用品、书包、学习记录本等。

十、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障科学发展和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33.坚持思想建党,制度管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继续深化“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设立党建研究基金和项目,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大学习、大讨论、大实践活动。筹备召开首次党代会,适时召开第三届教代会及首次学生、团员代表大会。

34.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编制精神文明建设“十三五”规划。启动省级文明校园建设。做好校园文化二期项目建设。利用校史馆、图书馆和杰出人物事迹,开展文化育人。建设好八个文化艺术中心,百个学生社团,组织好第二课堂。完成学院宣传片。整合宣传力量,提升形象展示的质量和宣传的针对性。

35.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实施教职工幸福指数提升计划,密切师生、干群、校政企行和人文生态关系,促进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创先争优”劳动竞赛活动,构建和衷共济、精诚团结的教书育人、干事创业氛围。举办“认家归家”活动,增进新职工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

36.加强思政课教学研究。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和《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测评体系(试行)》,继续实施思政课质量提升计划,改进思政课教学模式,围绕新媒体下学生思政教育开展研究和实践。健全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等实践育人机制。

37.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贯彻《准则》与《条例》。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继续纠正“四风”,形成作风建设新常态;加大廉政与审计两支队伍建设力度,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探索建立廉政风险分级主抓防控机制。坚持纪检监察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着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强化对人、财、物、权集中的部门、岗位和事项的全覆盖监管。

38.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与工作作风建设。完善体制机制,严格纪律要求,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激励和问责机制。继续推行处级干部听课和联系班级制度。调动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2016年3月15日

上一条:2016年部门预算公开资料(三)——2016年部门预算编制依据和测算的简要说明 下一条:2016年部门预算公开资料(一)——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基本情况

关闭